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榜样力量

朱彦夫 | 一直在战斗,一生在坚守

2025-05-09 10:33作者:王雨萌来源:《三月风》

39fd1bbf6700478383e9a762e30ccf4.jpg

自1959年山东《大众日报》刊发采访朱彦夫的第一篇稿件开始,六十多年来,这位失去双手双脚、左眼失明的战斗英雄,在不同年代以其非凡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

朱彦夫的家乡山东淄博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是其中典型代表。1956年,作为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放弃荣军休养院的特殊待遇毅然回到家乡,担任起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家乡面貌。

张家泉村本是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后,天天泡在工地,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原本荒凉的土山沟成了厚实的耕地。当年,张家泉村增产粮食5万多斤。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二十多年里,带领村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与邻近村庄比,张家泉村创下多个第一。

在张家泉村,有一座朱彦夫事迹展馆,面积700平方米,分“保家卫国”“身残志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四个主题,用2200余幅图片、860件实物,生动展现了朱彦夫的光辉事迹。展馆先后被命名为“淄博市退役军人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现如今,家乡的孩子们多数都能讲出朱彦夫的事迹。他的故事影响着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奋斗、进取。“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目标,他要把自己与战友们英勇奋战的故事写成书。要想写书,得先练习写字。朱彦夫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用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际?,一天最多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认清,但他没有放弃,经常一天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硬是靠舌头查字典,花了整整7年时间,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小说中的主人公“石痴”是位伤残军人,在朝鲜战场上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集枪伤、烧伤、冻伤于一身,昏迷了93天,做了47次手术,成了一个“手脚皆无、面目全非的‘肉咕噜’”。这部凝结了朱彦夫精神力量的作品,成为无数读者、尤其残疾人遭遇挫折时的精神支柱,传递“向死而生”的信念。

1997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朱彦夫当选自强模范。这次表彰大会旨在表彰1991年“第一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召开以来,在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4年5月16日,“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朱彦夫再次当选自强模范,作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进程中,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代表之一。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而朱彦夫的信念——“人活着就得奋斗”,早已融入这片红色热土的基因,成为向上托举的力量。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


上一篇:杜富国 | 用生命担当使命

下一篇:马复兴 | 教育给我拥抱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