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作者:刘绍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2018年的夏天,当50岁的人类学家刘绍华在台北一家医院的走廊里,左手攥着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书,右手握着自己的淋巴癌确诊报告时,命运的荒诞与沉重几乎将她压垮。5年后,这场母女“共病”的经历,被刘绍华写进了《病非如此》,以学者之智与病者之痛,织就了一份关于疾病、照护与人性救赎的生命体悟。
刘绍华曾是《我的凉山兄弟》中那位冷静观察边缘群体的学者,但这一次,她将“手术刀”对准了自己。淋巴癌的化疗让她头发掉得越来越少,阿尔茨海默病则让母亲逐渐成为“活在时间褶皱里的人”。在这场“把自己作为田野”的实验中,她既是手持记录仪的观察者,又是深陷病痛的被观察者。
“化疗室里,我突然理解了麻风病人被隔离时的羞耻感。”她在书中写道。刘绍华亲身体会了疾病如何将人推向社会的边缘。五年间,让她完成了从“研究疾病”到“成为疾病”的身份跨越。
《病非如此》的核心是一场“关系的地震”。当母亲从健身达人退行至需要喂饭的“老小孩”,当女儿从闯荡世界的学者变成需要搀扶的病患,传统家庭的角色彻底翻转。书中一幕令人泪目:失智的母亲执意要为化疗的女儿熬鸡汤,却在厨房迷了路,最终捧着一把生米喃喃自语:“妈妈可以,你也可以的?!?/p>
疾病成了人性的放大镜。刘绍华记录下朋友们的“关系洗牌”:有人因不知如何安慰而疏远,有人跨越半个地球送来一罐手工果酱。这些细节是当代社会“疾病众生相”的冰山一角,照见集体缺失的生命教育:我们擅长庆贺新生,却对衰老病苦讳莫如深。
书中最具颠覆性的,是对“强者叙事”的反思。作者发现,社会对“抗癌勇士”的赞美背后,是对脆弱本能的压抑。这种觉醒催生了动人的实践。当母亲在泳池重现年轻时的矫健身姿,当她在编织毛线时找回片刻清醒,刘绍华意识到,疾病的终点未必是尊严的崩塌,也可以是生命韧性的另类绽放,正如书中对所谓完美人生的反思——枯萎与成长同样重要。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病非如此》的读者群非常广泛。刘绍华以“共病”提出设想,呼吁构建“病患-家属-机构-政策”的共生网络。据估算,到2035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达4600万,照护伦理是人生的必修课,临终关怀的质量关乎每个拥有老人家庭的幸福感。
书中的亲情片段让人又哭又笑。“某个午后,母亲将误涂的口红抹得满脸都是,女儿笑着拍下照片?!贝丝蹋膊〔辉偈切枰绞さ牡腥?,而是让她们看清彼此本真的棱镜。
作者:刘绍华
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著
有《我的凉山兄弟》《柬埔寨旅人》等作品。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