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内容
人道观察 科技助残,惠及所有人的美好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举办期间,近百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表演等场景中进行服务,助力障碍人士更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摄影 陈曦)
文|本刊记者 刘晔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这是中关村论坛举办以来首设的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助残科技创新及应用前沿和热点问题,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旨在推动以先进科技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建设更加平等、包容、和谐、繁荣的美好世界。
中关村论坛创立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首次设立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既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助残的高度重视,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遥远想象,它真切融入日常生活,为残疾人跨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
“人工脊髓”帮助截瘫患者依靠自身力量站立和行走,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广泛应用于听障群体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精神分裂症多模态智能诊断模型为精神障碍者早发现、早干预提供支持……一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在论坛上发布,从弥补身体缺陷到赋能残疾人融入社会,展示了通过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赋予残疾人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助残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在助残领域应用,旨在让科技成果惠及每一位残疾人。在此背景下,众多优质助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助残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将更多美好生活愿景变成了现实。
2025年央视春晚直播运用AR技术打通文化信息传播的技术壁垒,首次实现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4500多万听障人士和视障人士能够与健全人共享春晚盛宴;大模型技术发展的浪潮下,杭州、深圳等地积极推进“智慧残联”建设,为残疾人无障碍出行、辅具适配、就业创业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听障博主利用AI字幕功能制作视频获百万点赞,让这条被科技照亮的“赛道”被更多人看见:当技术消弭障碍,残疾人展现出的才华与健全人并无二致。
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反映出残疾人在新技术赋能下的美好生活正多点开花,更是推动科技向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当前沿技术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出行等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科技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在重塑社会认知——残疾人正从“被帮助者”成为“建设者”。而在一个足够包容的世界里,科技助残的终极目标,或许就是让“特殊需求”这个概念本身消失,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在的存在方式。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目标,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修课。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