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消除残疾人贫困,改善残疾人民生,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难点。相对于普通贫困人员,残疾人的脱贫解困,不止涉及到收入的增加,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们不仅有康复的特殊需求,还比常人更容易受到病患的侵害,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歧视,承担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就业阻力更大、融入社会也更加困难。
面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残联在帮助残疾人脱贫增收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解除残疾人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探索、主动作为,通过精准分析、资源整合、特色发展、观念引导等方式逐步打破残疾人面临的壁垒,使残疾人在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进程中不落下、不掉队。
文_孙君涛
把握需求找准脱贫难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因此,准确掌握贫困残疾人的基础数据,客观分析残疾人脱贫攻坚目标的共性和特性就成为推动残疾人脱贫解困的关键。
自2015年开始,山东省济南市每年都会开展全市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工作,结果显示,2015年度济南全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0.42%,2016年度为82.47%。对照山东省残疾人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当前,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增收难。残疾人由于身心障碍、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大幅增加劳动收入,这也使得残疾人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特殊困难群体;二是保障低。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偏低,特别是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来说,社会保障性收入难以得到大幅提升;三是支出大。由于长期服药、护理用品、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特殊困难和需求,残疾人的支出负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增收困难与支出负担形成贫困叠加,他们的脱贫难度比一般贫困人口更大,返贫率更高;四是需求特殊。相比健全人的“两不愁、三保障”,残疾人还有基本康复和基本出行无障碍的需求,而这两个基本需求具体到每一个残疾人身上又是具有个性化的,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残疾人所需求的康复服务和家庭无障碍环境内容各不相同,这使得在帮助残疾人脱贫解困过程中要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部门联动整合扶贫资源
翔实的数据为进一步摸清贫困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特殊需求提供了基础,然而,要真正做到残疾人的脱贫解困,还需要做到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常说,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决不能仅靠残联单打独斗,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更应如此。济南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充分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法,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实现部门联动,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联推动”的原则贯彻始终。如在扶贫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扶贫车间等政策,把残疾人贫困户重点纳入,使贫困残疾人获得更多的叠加政策。
此外,针对贫困残疾人群体的残疾类型、致贫原因、劳动能力、帮扶需求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特点,各级残联通过“低?!焙汀傲较畈固倍档妆U系耐?,又充分对接利用好各个方面的行业政策和社会扶贫力量,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让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解困,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并且保持持久性、稳定性,在“输血”的同时,又实现了“造血”。例如,济南市通过借助当前全社会鼓励创业的有利契机,创建残疾人创业合作社。通过开发手工家居用品制作等扶贫项目,并积极开拓多种商业销售平台,打通产品销售渠道,使残疾人的创业产品顺利转化为商品。又如,济南市通过对86处创业就业扶贫基地进行规范管理,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对残疾人家庭进行辐射带动从而使之得到稳定的劳动收入。除此之外,济南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推出的残疾人辅助器具货币化补贴、家庭无障碍改造、购买社区康复服务、托养照料等政策措施也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
济南市充分发挥本地在盲人按摩行业的资源优势,对相关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系列举措帮助盲人从事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从而带动其脱贫致富。
特色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残疾人要实现脱贫解困,除了在政策层面提供相关支持外,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只有从本地特色出发,找到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增收方式,才能在扶贫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山东省济南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将扶贫工作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密切结合,在借势借力的同时,找出残疾人发展的优势所在,以此带动残疾人脱贫增收的实现。
例如,济南市平阴县通过打造残疾人文化产业平台,带动周边残疾人从事文化产业就业,获得劳动收入,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摸索出一条残疾人文化扶贫的新路。又如,针对当前盲人就业困难的现状,济南市充分发挥本地在盲人按摩行业的资源优势,以市级盲人按摩指导中心为平台,对盲人按摩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系列举措帮助盲人从事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从而带动其脱贫致富。
此外,考虑到电子商务具有受时空限制小、从业门槛低、交易电子化、资金投入少等特点,目前济南市正在大力推动残疾人通过电商实现就业创业,这也是一条适合残疾人特点的重要就业创业渠道。互联网就业,可以很好地补偿残疾人功能缺陷,消除外界环境障碍,从而缩小了残疾人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与健全人的差距,为残疾人共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观念引导激发内生动力
当前,贫困人口脱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要实现残疾人脱贫,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攻城拔寨的决心、精准精细的举措行动起来,更需要贫困残疾人在社会各界的精准帮扶中,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积极投入到脱贫增收中去。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扶贫过程中,还存在极少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有些残疾人由于从来没有离开过家,自身见识有限,难以突破外出就业的巨大“心理挑战”,不肯转移就业;有的残疾人家庭生活没有目标,致富没有规划;有的残疾人贫困户技能缺乏,学习意愿不强;还有极少数残疾人贫困户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没有发展愿望。总的来说,产生这些思想的本源在于精神贫困。
扶贫先“扶志”。要解决残疾人的贫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残疾人的精神贫困。因为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会使人意志消沉,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精神一旦失守,人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就再扶也扶不起来了。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好广大残疾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开启他们尘封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真正觉醒,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会真正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但是,实现精神脱贫绝非朝夕之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实现观念扶贫,更要实现知识扶贫、文化扶贫。自助者天助之,真正能够帮助残疾人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最终还是残疾人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脱贫才是精准扶贫的营养根基,才是残疾人脱贫解困的制胜之要。
(作者为山东省济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