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强
残疾人就业,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政府近年来不断出台各种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给予推动,各种辅助性的就业培训也在各级残联的努力下不断开展。但从实际来看,不少地方的培训效果并不见佳,一些残疾人接受培训后,短时间内还是找不到工作,学到手的各种技能也就逐渐忘记了,导致最终的就业情况还是难以让人满意。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收录持证残疾人3100余万人,就业年龄段人数有2500多万,从数字就可以看出,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就业理应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其实,对轻度肢体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轻度视力残疾人、轻度智力残疾人这些残疾人来说,他们就业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为就业意味着被社会容纳,就业意味着有人格尊严,就业意味着有收入可以改善生活,进而意味着整个家庭的负担有所减轻。而促进残疾人就业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我们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必然体现。
而目前的残疾人就业之所以不乐观,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一些单位来说,并没有把相关规定落实在实践上。比如,有的单位招聘了残疾人后,仅仅是招聘了,在岗位上、工种上、工资上,依然没有对残疾人提供相应的职业保障,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差强人意的薪资待遇则更加让残疾人望而却步,更别提留下来安心工作了。其实,政府出台的各类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是给了各单位一个招聘残疾人工作的机会,但目前现实与政策之间的反差,却让很多残疾人对招聘会或者就业培训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在日常接触中,有时候听到在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的朋友会说,在举办招聘会或者技能培训的时候打电话给残疾人,对方却回应说不想参与了,因为感觉没希望。平心而论这种找不到合适工作和不适应工作的状况确实让不少残疾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的残疾人就业敲响了警钟。
然而,要想真正将残疾人所面临的就业难题全部化解,也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一地区的事情??纯锤鞯孛看握衅富岣屑踩嗽ち舻母谖唬蟛糠质潜=?、保安、内务打杂等等,稍微几个有技术性的岗位还要本科学历以上。抛开那些针对残疾人招聘的私人企业不说,国有企业在带头招录残疾人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恫屑踩司鸵堤趵饭娑似笫乱档ノ?、机关团体有责任和义务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且必须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到本单位就业,否则便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本来是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但在现实中少数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吸收残疾人到本单位就业,有的单位还美其名曰:我交钱了就不用招人了。这就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最终变了味道。
实话实说,残疾人就业期待着更多的有效途径,特别在互联网时代,要把残疾人就业做好,更需要每一位关心爱护残疾人的热心人士出谋划策。这些年,政府和残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对残疾人就业加大扶持力度,如各种技能培训,包括目前的电商创业等。种种措施解决了一部分残疾人的就业,但是距离要达到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说起来,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实力在逐渐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也在不断改善,我们可以也应当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再多做点文章。一方面积极推动分散按比例就业在各地的落实,同时在集中就业领域,对现有的福利企业予以扶持,在制度上、市场上给予适当倾斜,在产品销售等方面能够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通过“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让现有的福利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以便解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而在倡导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也应呼吁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残疾人朋友灵活就业、自强创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自己的梦想与尊严,而这也正是我们推进残疾人就业的目的所在。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残联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