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东红
我是一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听力3级的重听人,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社会上对听力残疾人有很大的误解。重听,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以为听力残疾人全部都是聋人,都是不会说话不能正常交流的人。其实,重听人,相对聋人来说,是存在残余听力的人。他们有语言能力,表达与常人无异或略有口齿不清,他们自小大多在普通学校里学习,所以不像聋校毕业的学生有机会学到手语,他们也意识不到学习手语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能说,能交流,只是有些时候需要重复或笔谈而已。重听人,是介于聋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尴尬人群,他们受社会的关注度很多时候不如聋人,也少有人了解重听人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
就拿找工作来说,大多数重听人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学历在高中、大学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希望找一个和健全人收入待遇相差不多的工作,而且他们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但是在现实面前,重听人却屡屡碰壁。问题出在哪里呢?
聋人因为听不见,沟通方式往往都是手语,就业基本都选择在福利企业或聋人聚集的单位,因为知道自身弱点,加之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容易接受低工资的工作。重听人通常接受了比较正规的教育,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利得到相应的报酬,在就业方面就比较挑剔。但是,就业是双方面的选择,通常重听人在与用人单位的第一次接触时就会遇到沟通上的麻烦,与招聘人员交流的困难,会让招聘人员怀疑他们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要知道,招聘时间本就有限,很难有用人单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招聘者,所以招聘过程中,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会说:宁可招肢体残疾人也不招听力残疾人,原因就在于担心沟通问题。其实,如果有一个好的就业渠道,再配备一个适合的助听器,重听人就业完全不用担心,他们除了频繁与人交流的工作不太适合之外,大多数重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完全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
近年来,为了保证残疾人的就业,政府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要求用人单位按比例招收残疾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出现了少数企业为了免交残保金而招收残疾人的现象。这些企业只给残疾人最低的工资待遇,而不是按能力给予相应报酬,这就让大部分残疾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得不到重视。从我与一些重听朋友的接触来看,聋人特别是重听人更渴望通过工作岗位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更希望与其他人一样参与到平等竞争中,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如何能让残疾人保障金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更多的重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便成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在帮助服务重听人找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