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吕明晓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的丽水市,不久前,我因探亲的原因回到家乡。期间正逢浙江省直机关工委部署和省残联机关党委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回乡调研,为此我选择了当地一个农村并进村入户,对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及社会保障等进行了调研,在此将我的所看所想记录下来,希望能为我们农村的残疾人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所调研乡村的概况
我所到的村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某村,该行政村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有215户,人口753人。据村干部介绍,当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81元。在丽水市莲都区当地属于中等水平。该村位于高山丘陵,村居错落分布于山坡,一条清溪穿过整村,溪流弯弯曲曲注入瓯江,沿着溪流有公路通往丽水城区。
当地主要产业呈现外出务工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个特征。村里6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的在省城杭州以及其他地市,多数在丽水市区,工作类型多样,层次不一,有在外面开店做生意的,也有装修技术工人,既有搬家运水的,也有做收银或饭馆当服务员的。留在村里的青壮年,有的是年纪50多岁在城里拼搏过回来休养的,家里造起了三层楼房,同时兼顾田地里的农作物;有的则是从来没有外出过,这些人里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务农和种养业的能人,每年收成都不错,甚至依托当地的资源和风景,经营起农产品买卖或农家乐,过着小康日子;一类则是因为教育水平和自身性格等原因,不敢外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村里的老年人和儿童,也呈现一种城乡分离,有的老年人随子女到城里生活,帮带孩子;有的儿童在村里出生然后被父母带到城里长大、读书。这里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大家也都愿意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回乡看看,品品农家菜,过一会休闲舒适的日子,因此有很好的互动,亲戚邻里也都守望相助。总的来说,这里尽管也是山区,并没有出现像一些媒体报道的“空巢村”的现象,由于公路路网发达,公共交通便利,甚至许多家庭都有小轿车,村里呈现的是恬静中蕴藏着旺盛的生机,平时静谧一点,节假日人气旺一点,还吸引一批丽水市区乃至外地的人到这里来休闲度假。
二、村中残疾人及其就业状况
该村持证残疾人有9人。从残疾类别来看,肢体残疾有5人,智力残疾1人,听力残疾1人,视力残疾1人,精神残疾1人。从性别来看,男性残疾人有5人,女性残疾人为4人。其中就业年龄段的有6人,分别为肢体残疾3人(2男1女),智力残疾1人(男),精神残疾1人(女),视力残疾1人(男)。
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中,有4人实现了就业,1名男性肢体残疾人在家经营农产品,由于他年纪较轻,接受过高中教育,思路较活,目前已逐步向网上经营拓展;1名男性智力残疾人在靠近城区的工疗企业上班,享受福利企业优惠政策;1名女性肢体残疾人在本地企业上班,属于按比例就业;1名男性视力残疾人在丽水市区从事盲人按摩工作。
已就业的残疾人中,经营农产品的肢体残疾人和从事按摩工作的视力残疾人,收入都不错。工疗企业上班和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收入也只限于当地最低工资略高一点。
未实现就业的2名残疾人,其中1名男性肢体残疾人由于残疾程度过重,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过好在享受了低保补助和居家安养的补贴政策;1名女性精神残疾人也没有就业,她是属于邻近村庄嫁到本村的,只在家做点家务,其丈夫吃苦耐劳,家庭生活倒也不在贫困范围内。
三、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落实与需求调查
通过访谈得知,当地就业政策落实情况总体较好。在家经营农产品的残疾人,得到过当地残联的扶持,贷款贴息的额度尽管不多,但在他事业的起步阶段还是很管用。工疗车间上班和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所在单位也得到税收优惠、保障金减免等政策,其本人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并给予交纳社会保险。从事盲人按摩者,其本人收入还是得到保证的,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月收入5000元左右,由于按摩店具有个体户性质,在合同、保险等方面做得并非很正规。未就业的残疾人里面,除了享受低保补助金和居家安养的重度残疾人,女性精神残疾人得到了省政府实施的无固定收入补贴,虽然不多,也给这个家庭带去温暖。
从就业需求来看,经营农产品的残疾人想进一步做大做强,迫切需要专业指导,由于目前电商众多,同质同类的竞争也很激烈,需要打造相关的品牌。工疗企业上班的残疾人基本满意,觉得路途能近一点就更好了,希望在本镇也有类似的工疗车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觉得收入还是偏低,希望提高就业层次,在技术含量有限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有点难。从事盲人按摩工作的残疾人虽然对目前收入也还满意,但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向盲人医疗按摩甚至进入医院工作,感叹工作繁忙之余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应考准备不充分没过关,挺可惜的。女性精神残疾人对改变现状的愿望不大,主要是守望家庭,给丈夫孩子做好家务,暂时没有求职意向。
四、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思考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村庄虽小,残疾人数量也不多,但也反映了残疾人就业的方方面面,也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对照党中央提出的“三严三实”,作为残疾人就业工作者,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要以更扎实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准着力,持续发力,用更多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更佳的环境,助推残疾人就业,帮助他们提升就业层次,增加家庭收入,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一是需要更精准的就业政策。比如出现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以及农家乐,残疾人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惠帮扶;再比如,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如何能进一步稳岗并提升收入水平;又比如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应当有一定的补贴等等。
二是就近就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3位残疾人还是有培训需求的,其中两位愿意到丽水市区乃至省城参加培训,有一位对外出有顾虑,要照顾家庭、兼顾工作,因此需要分类培训,更多开展就近就便培训或送培训上门。
三是建立更多孵化、帮带的机制或平台。该村有种养大户,但没有培育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需要当地残联组织予以引导。方圆五里的邻近村里如有合适的,也可以培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残疾人扶贫增收。
四是需要更加专业的就业服务。乡镇一级的残疾人基层就业指导员,往往由于兼顾工作太多,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就业需求还不足,更何况县一级的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因此,应加强基础服务队伍建设。同时要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电话、网络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五、残疾人家庭的困难与期望
走访中,还了解到残疾人家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困难方面,他们一是怕患疾病尤其是重症,虽然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不断提高,而且参保也有补助,但一人生病全家都是负担;二是怕失去低保等救助资格,在农村普遍存在一定的人情亲疏关系,而且村两委换届选举往往有派系,残疾人对此有一定的担忧;三是农村精神文化产品较少,尽管也兴起广场舞,但不少村民还是喜欢打扑克、打麻将。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有效的救助、监管和引导。
期望方面,一是未婚的残疾人希望能结婚,组成家庭,延续生命,老有保障;二是有孩子的残疾人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能懂事、有出息,健全家长对残疾孩子有亏欠心态,同样残疾家长对健全孩子也有亏欠心态,希望残疾带来的悲伤能在自己身上终止,这样的命运不要在子女及后代身上延续;三是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包容,针对残疾人的歧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农村尤其如此,甚至残疾人小时候就给起了与残疾相关的绰号。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关爱,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先锋堡垒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队伍中来,生活有奔头,有滋味。
(作者系浙江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