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在生命的困境中,用文字书写“不屈挑战”的斗士。他的作品与精神在过去照亮一代人的心灵,如今再一次拨动着一代人的心弦。
1969年,史铁生18岁。在“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热潮中,他报名到陕北农村插队,带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没有对未来与命运的丝毫忧虑,却在劳作与艰苦的环境下,开始出现腰腿疼痛的问题。
1972年,史铁生因病返回北京。第一次住院还可以在父亲的搀扶和拐杖的支撑下勉强走路。没承想仅一个冬天过后,他的两条腿便日渐麻木、萎缩。此后不久,他的下肢彻底瘫痪。医院里,同学与朋友们的探视,为他带来了些许安慰。他写道:“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p>
坐上轮椅后,史铁生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更找不到去路。内心痛苦难熬的日子里,他摇着轮椅走向了地坛公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彼谀抢锕鄄觳菽纠コ妗⒓窘诒浠?,观察15年间常来常往的各色人物,也在那里望着母亲的背影、理解了母亲的苦痛。
残疾让生活陷入困境,史铁生后来在一家街道工厂做过几年小工。劳作之余,开始尝试写作。1979年前后,他开始发表作品,《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兄弟》等短篇小说先后见刊。
尽管史铁生曾说:“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奔偃舨皇且蛭屑玻蟾挪换嶙呱闲醋髦?。但初登文坛,他便显现出不俗的创作才华。1983年,史铁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让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崭露头角。
在写作上,史铁生从靠近传统、探寻生活,逐渐走向对自我的追问。以《命若琴弦》的创作和发表为标志,他的思考和探索从具体现实提升到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之中。
1991年1月,《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发表,震动了中国文坛。一位读者曾激动地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这一评价不无夸张的成分,却直接反映了《我与地坛》穿透人心的精神力量,直至今天,依然产生经久不息的回响。
2002年,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先后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写作之路愈为开阔,生命的考验却愈为残酷。在此之前,史铁生的肾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维持生命。但那时,他对疾病与苦难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泵娑悦说姆锤创枘?,史铁生没有倒下。他怀抱善意,在文字里倾注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世界的温情。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突发脑出血离世,享年59岁。
出人意料的是,在离世的十几年后,他在网络上得到了年轻人的偏爱?!?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是该平台最受欢迎的作家,“00后”成为最爱看史铁生的读者年龄段。他超越苦难的哲思、通透的处事智慧、丰沛的生活热情,让他的文字穿过漫长的时间长河,又一次为年轻的心灵带去生活的勇气和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