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武汉市残疾人文体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武汉市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武汉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蓝图,深耕文化、艺术、体育三大领域,让文化滋养心灵、艺术点亮生命、体育竞技点燃激情,绘就出残健共融的生动图景。据统计,近千场文体活动吸引20万人次参与,线上传播覆盖超600万人次,“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正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文化铸魂:春风化雨润心田
主题活动引领方向,厚植家国情怀。围绕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武汉残联开展“新时代 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阔步新征程”“艺心向党 感恩奋进”“残健同行 祝福祖国”等系列主题残疾人文化活动400余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宣讲报告、展览展演等多种形式,吸引了12万余人次参与,网上阅读点击量超500万次,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场场活动如春风化雨,引领残疾人及亲友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文化惠民落地生根,普惠服务走进基层。武汉残联落实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五个一”等文化项目,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市社服中心联合市文联、群艺馆、东湖印社等专业文化机构,开展书法、美术、摄影、汉绣、手工艺剪纸等线上线下培训60余场,1万余名残疾人拿起画笔、针线、剪刀,在艺术中找到乐趣,重拾自信。
文化志愿服务“声”入人心,共享精彩文化盛宴。特艺人才“红色文艺轻骑兵”带着乐器、画板、书籍走进江汉大学、湖北职业艺术学院等高校,武汉港口集团、中金数谷、岚图汽车、扬光公司等安残企业,四眼井社区、武星村、江夏法泗街道等街道社区,以及江岸美好家园、洪山仟籽融合教育中心等机构,开展150余场文化志愿服务。自2021年起,武汉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与湖北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助残节目《爱心有约》合作开设《盲人空中影院》专栏,累计播放48期电影录音剪辑;2023年,栏目开辟《武汉文化志愿助残服务宣传》专栏,播报每月各志愿助残队伍开展的志愿助残活动;2024年开辟影评专栏,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故事背景;2025年推出线下观影活动,志愿者为盲人现场讲解,让体验更鲜活。
非遗传承点亮希望,铺就助残就业路。武汉剪纸、汉绣等非遗项目不仅传承文化,更成为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金钥匙”。汉绣工坊开发的文创产品“汉绣书签”“剪纸福字” 等,亮相中国残联首届文创作品展。近百名残疾人吃上“手艺饭”。“靠一把剪刀剪出了新生活,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葛海学生的话,道出了非遗助残的深远意义。
持续加强阵地建设,筑牢精神根基。市残疾人艺术馆常年为残疾人举办展览、演出、阅读、交流、培训等活动,年均接待残疾人及亲友3万余人次,成了残疾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该艺术馆作为中国残联和省残联授牌的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强曾视察调研,新疆、浙江等地残联也前来参观交流。在疫情期间,艺术馆开展网络展览和特艺人才网络授课,数十万人观看学习。截至2025年5月,全市新孵化57个残疾人文化艺术阵地,分布在社区、街道,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活动。
艺术养心:翰墨丹青谱华章
文化采风为创作注入源头活水,特艺人才在行走中迸发灵感。5次大型文化采风活动的足迹遍布武汉三镇,征集绘画、书法、手工艺等作品700余件。残疾人非遗汉绣传承人杜先姣的作品《党旗》被中国残联收藏;戚茂来的画作《中国红》以浓烈的色彩、饱满的情感,被武汉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残疾人“奋进新征程”的精神象征。
残疾人文化艺术队伍人才辈出,绽放特殊艺术光芒。在“十三五”期间,武汉启动残疾人特艺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十四五”期间打造工程升级版,为残疾人特艺人才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社服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库已汇聚89名特艺领军人物,涵盖多个艺术领域,其中绘画类47人、书法篆刻类14人、文学类9人、摄影类11人、非遗汉绣类4人、非遗剪纸类4人,形成了一支多元且富有活力的艺术人才队伍。武汉残疾人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基层,市一聋校大型舞蹈《千手观音》、原创舞蹈《旗帜》、市盲童学校器乐《彩云追月》等节目也亮相各大演出,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发挥模范榜样示范作用,众多特艺人才收获荣誉肯定。手工艺剪纸人才毛明月、葛海荣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汉绣非遗传承人杜先姣荣获“最美巾帼奋斗者”荣誉称号,特艺人才明廷雄荣获“最美阅读人”称号,特艺人才李筠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残疾人歌唱家肖琴成为国家二级演员。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展现特艺人才蓬勃生命力。残疾人书法篆刻家何远松在全国书法展入展;年轻听障书法家徐倩倩作品在全省书法展获二等奖;作家刘浏作品《回望长安》《万里丝路 千秋敦煌》《写意长城》等陆续出版发行,不仅丰富了残疾人文化产品供给,更向外界展现了残疾人特艺领域的蓬勃生命力。
体育强基:赛场拼搏展英姿
群众体育洋溢“烟火气”,健身项目走进社区。在江岸区残疾人飞镖运动训练基地,肢体残疾人姚十斤正和队友切磋技艺;在硚口区文化体育训练基地,视障人士跟着教练练习旱地冰壶……这样的场景,在武汉越来越常见。轮椅舞蹈、飞镖、中国象棋、旱地冰壶、电子竞技、轮椅广场龙舞等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正通过“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冰雪季”等活动走进社区、深入基层。
竞技赛场展现“武汉力量”,运动员屡获佳绩?!笆奈濉逼诩?,武汉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中国残联、省残联举办的冰雪项目及旱地冰壶项目、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2024年全国特奥羽毛球、滚球、举重比赛、2024年全国残疾人排舞公开赛、2025年全国残疾人锦标赛等赛事,斩获省级以上体育赛事金牌54枚。
赛事承办激发“参与热情”,选拔培育优秀人才。武汉举办包括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成年人体育类(残疾人项目)暨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两届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残疾人比赛项目)、全市残疾人飞镖、旱地冰壶等项目的比赛,激发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选拔、培养残疾人体育高水平人才。
政策与设施“双管齐下”,完善体育保障体系。2021年,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市社保局、市体育局出台《武汉残疾人体育比赛奖励办法》,用政策激励运动员奋勇争先。江岸区残疾人中国象棋训练基地、江岸区残疾人飞镖运动训练基地、武昌区残疾人综合体育训练基地、硚口区残疾人文化体育训练基地、江夏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特奥类)等5个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示范基地相继建成,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训练,专业保障为他们的“冠军梦”保驾护航。
未来展望:砥砺奋进谱新篇
文艺体育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将在武汉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武汉将从多维度发力,推动残疾人文体事业提质升级,迈向更高水平的残健融合。
激发文化创造力,打造文化品牌。依托楚文化底蕴与文旅资源,武汉将把残疾人文化创作深度纳入城市文创体系。通过挖掘残疾人艺术创作的独特价值,助力“武汉文化品牌”发展壮大,为武汉“支点建设”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
推进科技助残,赋能事业提档升级。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数字展厅与虚拟文化场馆,全方位展示残疾人书画、非遗作品及创作过程,让更多人感受特殊艺术的魅力;同时,依托电商平台拓宽文创产品销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为残疾人文化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拓宽宣传矩阵,扩大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武汉市残疾人工作已被《学习强国》《湖北日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420余篇。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通过多元传播提升残疾人活动的知晓率、覆盖面与影响力,让社会各界更深入了解残疾人事业,凝聚助残合力。
提升体育竞争力,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提档升级,强化运动员选拔与试训机制,优化教练团队配置,更新训练器材与设施设备,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科学训练水平,助力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再创佳绩。
展望未来,武汉市残联将锚定“支点建设”排头兵定位,以更精准的举措构建更高水平的残健融合生态圈,推动武汉残疾人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支点建设”注入人文温度与精神动力,彰显城市的文明温度与包容胸怀。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