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残障人士题材电影集中涌现,如《假如,我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小小的我》《不说话的爱》《阳光照耀青春里》《特别的你》等,成为银幕上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影片以多元叙事视角和细腻情感表达聚焦残障人士真实生活,注入深厚人文关怀,引发人们对电影创作维度与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
国产残障人士题材电影的涌现,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许多作品打破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将残障者从符号化的苦难象征还原为有独立人格和情感需求的普通人,从“励志奇观”转向“坚韧日?!?。如《小小的我》中的脑瘫少年刘春和考上了大学,学会了开车,在咖啡馆求职成功,也能打鼓助演外婆所在的老年人演出团并乐在其中;《不说话的爱》表现了聋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在从国外回来、赚了一大笔钱的母亲和辛苦打工养活她的父亲之间,年幼的女儿选择跟着母亲生活,父亲满脸惊讶和难过,但随即释然地笑了,因为女儿可以过上比跟着他更好的生活,但后来为了最终获得女儿的抚养权,父亲却在法庭上用手语认下“莫须有”的罪名;《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里无臂女性福佳艺用脚做饭,帮助有听障的弟弟学会说话,尤其是福佳艺用脚换灯泡的镜头,平静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技能,让观众感受到残障人士并非需俯视的弱者,消解“残障者=被救助者”的刻板叙事,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作为大众媒介,电影是公众了解残障人士的重要窗口。这些残障人士题材电影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将社会议题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激发共情,推动社会认知进步?!恫凰祷暗陌繁硐至肆烁盖子肱谝恍┙粢笨痰墓低ɡЬ常⑷嗣嵌怨卜裎拚习乃伎?;《特别的你》记录孤独症患者日常,让公众理解其行为逻辑,消除误解。
一些残障人士题材影片还从制作层面践行包容理念,为残障观众提供平等观影体验?!恫凰祷暗陌吠瞥觥爸帜话妗?,标注环境音效,帮助听障者理解剧情;《小小的我》联合公益组织发起“苔花公约”,倡导影院增设轮椅专座、志愿者协助等服务,将电影的社会价值从银幕延伸至现实。这些实践让普通观众进一步意识到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必要。
不可否认,当前国产残障人士题材电影尚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方面,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与口碑存在显著差异,有的成为票房黑马,有的因题材小众,观者寥寥;对影片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有的被赞社会价值高,有的被批叙事套路、强行煽情。另一方面,这类题材也存在同质化风险,如有的档期多部残障人士题材影片同时上映,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这类电影还需要在艺术创新、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制片人张苗说:“电影的责任是让残障者被‘看见’,而非被‘定义’?!惫姓先耸刻獠牡缬爸挥幸云降仁咏峭诰蛉诵怨餐ǖ悖拍芤砸帐踔ν贫缁峁勰罡谋?,让观众通过银幕看到的不是“残障”标签,而是渴望尊严、爱情与梦想的鲜活生命。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