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握着一把刀,一个人和一张桌子,手起刀落间煤屑的微尘在光线下轻舞,一只活灵活现的鲤鱼在几笔之间神韵已成。
传承人撖学东热情地引领我们一行人步入他的工作室。大大的工作台上,煤雕半成品与泛黄的报纸相伴;入门左手边一面墙则无声陈列着他与学员们的心血之作,记录着一段与煤雕技艺结缘二十余载的深情。
一眼结缘 廿载深耕
时光回溯至2001年山西博览会。年轻的撖学东在展台前驻足,煤雕艺术品粗犷中蕴含的灵韵瞬间击中了他,退休前在煤矿单位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于以煤炭为载体的煤雕“忘不掉、放不下”,他前后看了五次,就此与这门煤炭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多年光阴流转,煤雕已融入他的生命脉搏,谈到煤雕,撖学东有着说不完的话,“石嘴山市从事煤雕的不多,最大的就是我这处工作室”,从最好的原材料产地,到下笔的注意事项,每一刀的背后都是数年的积累,说起与煤雕相关的话题,撖学东眼中总是蕴含着一抹热情。煤雕技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发展”的城市血脉相连,承载着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城市记忆。
破局求变 匠心琢玉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传统太西煤质脆易碎,“一刀下去就碎了破了”,极大限制了煤雕创作。撖学东没有放弃,历经五年反复试验,终于寻得硬度适中的煤矸石,为煤雕艺术打开了新的天地。撖学东讲述,他都是直接去矿上找原石,先顺着纹路把石头劈开,接着打磨,先粗磨再细磨,最后抛光,还要上色——有些石头磨出来的颜色发灰,还要在石头表面上一层黑色颜料,经过层层加工后的原石才能成为真正下刀的载体。创作本身亦需极大耐心——巴掌大的作品,往往就需要耗费一周心血。严峻的是传承断层与市场认知的缺失,“现在的新一代,对于煤雕的了解太少太少了,甚至都不知道煤是什么?!泵娑韵劾Ь常Ф⑹灾辈ビ氪葱绿獠?,迎合年轻人的爱好,匠心的价值需更广泛的理解和宣传的支持。
聚力传承 星火可燎原
希望之光在坚守中点亮。在石嘴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这方小小的工作室成为传承火种之地。撖学东无私地将技艺传授给残疾人学员,“他们在家制作,然后拿过来,我给他们计件,多少能增加些收入,这样大家都很高兴?!奔家沼辛舜邢氯サ暮蠹陶?,学员有了支撑生活的额外收入。撖学东将目光投向未来:“希望政府多呼吁、多培养,从学生时代开始,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爱好,培养一种尊重,让孩子们对于非遗技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痹谧郎?,一条鲤鱼几笔之后将跃然而活,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煤雕的种子会随着非遗技艺真正地走进课堂,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采访尾声,撖学东站起身,如数家珍地介绍满墙作品,既有诗词字画,又有花鸟鱼虫,这些图案流淌着传统文化韵味。最震撼的,是一块近半米长的宁夏地图煤雕,由撖学东在煤矿上精挑细选的原石精心琢成,山川脉络在乌金石头上磅礴呈现,承载了撖学东对于煤雕能够更多地展现宁夏本土特色的期望。
煤矸石上刻刀游走 ,黑色的“石头”被赋予诗意的生命。从撖学东廿年前的“择一业,从一生”,到今天工作室里摆满的残疾人学员作品,再到墙上那幅凝聚乡情的宁夏地图,石嘴山煤雕的故事,是关于坚守、创新与希望的故事。(本社通讯员 石嘴山市祝丹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