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净收入,还有社保,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家中,残疾人小琴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居家远程“打卡”杭州岗位,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2024年10月,通过巴东县残联,小琴了解到杭州有个“东创西就”项目,一直在为西部地区的残疾人,尤其是因重度残疾离不开家庭、无法去实地上班的群体提供线上工作的机会。
于是,在当地参加了相关创新创业培训之后,她顺利通过面试加入了杭州的一家企业,主要负责简历筛选、文案写作,以及电子名片制作等工作。
“2017年我因病致残,在没有这份工作之前,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六七千块钱,这些一度都要我自己掏。现在有了工作,也就有了社保和医保,医药费‘大头’就可以报销,这样我自己只需要承担1500元左右的医药费。这极大地减轻了我经济方面的压力。”通过“东创西就”搭建的在线视频平台,小琴给记者讲述了上岗给她带来的变化。
东部跑订单、西部助生产
“一开始,我们只想着把事情做好,后来慢慢总结出经验,提出了这个概念?!?/p>
2019年,同样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的江西人詹金平,在杭州自主创业成立了公司,并创新提出“东部创业+西部就业”(简称“东创西就”)帮扶模式,这一模式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也是全国残联系统唯一入选案例。
彼时,他曾多次前往湖北培训,看到很多西部地区的残疾人受制于身体的残疾和当地缺乏合适就业岗位的客观因素,只能卑微且低调地生活,这让他感同身受,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回到杭州后,他积极开拓市场、对接订单,并组织西部地区残疾人居家开展产品加工,发展可持续助残事业。模式推广至今,已通过杭州和湖北恩施、四川广元的对口协作帮助大批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这是一个基于市场的可持续模式,起初的覆盖面并不广,岗位开拓得也不多,主要还是一些传统行业,包括非遗手工、编制手串,这些适合文化程度相对不高且动手能力强的一些残疾人。”詹金平介绍,后来他找到了新的就业突破口——基于数字化的远程办公岗位。
数据标注、内容审核、新媒体运营乃至带货主播……平台依据市场需求与残疾人能力,开发出7大类共25个岗位,让不同能力、类型和文化基础的残疾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这其中许多的岗位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也能够让更多重度残疾的人也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闭步鹌奖硎?。
刚开始时遇到过不少困难,包括企业合适的居家岗位较少、企业对残疾人不了解,对残疾人的办公效率和个人安全有顾虑……“总体上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也能在招聘残疾人的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能获得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比如残疾人相关的税收、残保金减免?!?/p>
如何在企业和人力资源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这也是詹金平耗费精力思考的问题。
针对居家办公人员,他们会帮忙进行统一的培训和管理,并要求在工作环境安装摄像头实时记录,确保工作效率和人员安全。
在薪资待遇上,遵循同工同酬、按劳所得原则,能力高收入高,能力相对弱则收入低一些,进一步回应企业对效率的担忧。
模式不断拓展,实现多方共赢
截至目前,平台组织超200场带岗培训,辐射近10000人次残疾人,实现20余名重度残疾的人员稳定就业,月收入2000至4000元,显著提升了就业质量。
“以市场驱动为核心,形成企业获得稳定服务、残疾人有收入、双方均实现社会价值的共赢局面,这就是我们致力于达到的目标?!闭步鹌奖硎?。
国家东西部协作的战略纽带,将“电商之都”杭州与“世界硒都”恩施紧紧相连。
残疾人制作的手串 实习生 张研淇 摄
在实际操作中,身处杭州的詹金平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精准对接电商企业、文创企业的后台岗位需求和代加工服务需求。
“几年下来,该项目已孵化出相对成熟的‘善一礼’文创品牌,生产手串等产品,我们也尝试以‘牵线搭桥’的模式帮助他们对接景区、寺庙等潜在销售渠道,但一切最终还是由市场主体依据产品竞争力自主洽谈合作?!焙贾菔泄笆辛崩硎鲁ば挥ɑ硎?。
“当前我们正着力探索并支持这一模式从传统手工制作向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业岗位转型,特别是开发适合残疾人居家办公的数字化岗位,并引导项目将部分适合的订单分配给本区‘残疾人之家’的成员,实现本地帮扶,目前已在6个街道推行试点?!?/p>
“东部的市场和西部的资源,是协作共赢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一方对另一方的帮扶,我们所希望的就是把岗位送到更多的残疾人身边去,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有获得感。”詹金平说。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