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兼职喝茶论坛,全国喝茶网,全国高端商务接待私人定制

当前位置:首页基层工作

党建引领,江苏创新探索残疾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2025-10-23 08:16来源:江苏省残联

近年来,江苏省以改革夯基固本,探索将残疾人工作有机融入基层治理,十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党建引领 推动残疾人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工作措施》,围绕强化组织赋能、聚焦服务赋能、依托阵地赋能、注重队伍赋能四个方面,明确14条具体举措,着力打造“党建带群建、共建促融合、融合助发展”的工作格局。

每月16日,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庄社区活动室内,社区党组织代表、残疾人代表和居民代表围坐一堂,从就业帮扶计划制定到盲道占用处理,大家热烈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耙郧白苋衔缜氖挛颐撬盗瞬凰?,现在通过议事会,我们的想法能直达社区,还能一起商量着把事情办好?!辈屑踩司用窭钋啃ψ潘?。


织密组织网络,筑牢服务根基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残疾人工作全部纳入街道基本权责清单,并在社区层面进一步细化落实?!拔颐谴又贫炔忝胬迩辶嘶悴屑踩斯ぷ鞯闹霸鸨呓纾梅衲谌莞犹褐谑导市枨??!背虑沤值赖彻の榧潜硎?。

“过去残疾人工作主要靠残联‘单打独斗’,如今局面已大不相同。”南通市崇川区残联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据了解,江苏省普遍建立起“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并将残疾人工作有机嵌入其中,实现体系化覆盖。


640.webp (2).png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春江社区创新设立“残疾人专属网格”,优秀共产党员周纪龙担任特邀网格员,常态开展“暖心敲门”入户走访?!拔颐恐芏蓟嵘厦帕私獠屑踩说氖导世眩敝芗土?,“依托党建共建机制,我们还联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建助残联盟,推动资源整合与服务共享。”

扬州高邮市大淖社区的“1+2+N”网格化服务体系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为每名残疾人配置一名社区干部和一名网格员共同包靠,并配备由微网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通过这一体系,社区288名残疾人的各类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p>

在无锡江阴市新桥镇康定社区,残协推出助残“合伙人”项目,广泛汇聚辖区内爱心人士、商家和助残组织力量,以“公益导向、定期服务、积分激励”模式开展助残扶残服务。正在社区参与服务的爱心商家代表李经理表示:“我们每月都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这也是企业回馈社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p>

在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创新,江苏省残疾人服务正从“条块分隔”向“多元协同”深刻转变。当党员、商家、志愿者纷纷成为助残“合伙人”,服务的根基便深植于社区土壤,生长出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共治生态。


流程做减法,服务做加法

服务效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江苏省全面推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集成办理和“一平台通办”,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厂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听障人贾女士亲身体验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的全流程服务?!懊幌氲较衷诎焓抡饷捶奖?!”她感慨道。从专窗申请残疾评定,到系统自动联办护理补贴,再到医院评定环节的专业手语支持,在清晰指引和暖心陪伴下,贾女士顺利完成了所有流程。

据了解,江苏省深化推广“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将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30余份材料的流程,精简为“一表申请、一次办结”,平均办理时间压缩75%。


640.webp (3).png


在优化政务服务的同时,江苏省各地也在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康复、文体等多元化服务新路径。无锡江阴市周庄镇创新推出“爱心岗位”计划,通过村企党建联建,为残疾人量身定制就业岗位。稷山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介绍:“我们通过与结对企业合作,开发了包装、装配等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已帮助43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南通启东市则打造“互联网+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依托电商产业园建立残疾人网络就业基地,开展直播带货、云客服等新业态培训。目前该基地已培训残疾人学员380名,其中256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以“一件事”改革为牵引,叠加就业扶持、康复服务、文化供给等多元举措,江苏省正将繁琐流程化为一次办结,将单一服务拓展为综合支持。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重塑,让效率体现尊重,让便捷传递温暖。


阵地共建共享,服务触手可及

阵地建设是残疾人服务的重要基础。江苏省积极推动残疾人服务设施与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阵地,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扬州市宝应县,28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通过“五常两聚”机制,实现“大门???、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服务常抓”。在安宜镇莲花社区,残疾人不出社区,便能在党群服务中心享受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文体活动等一站式服务。

扬州仪征市实现全市20个“残疾人之家”乡镇全覆盖,并将服务点延伸嵌入所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扬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之家’与党群服务中心不是两条平行线,而应相互融合、功能互补?!?/p>

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凤栖苑社区系统推进残疾人友好社区建设,创新建立“融合理事会”机制,邀请残疾人代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工作不仅是服务特定群体,更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p>

在连云港市灌南县,丁海林在县残联支持下,改造残疾人家庭闲置房屋,建成首个“阳光小屋”助残服务点。如今,已构建起县级统筹—社区小屋配送—家庭工坊落地三级服务网络,23间“阳光小屋”帮助300多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月收入达300至2000元,小工坊撬动了大民生。

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金星社区食堂推出残疾人专属优惠套餐并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理发店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我们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优惠的便民服务,真正实现残健融合、共建共享?!?/p>

当党群服务中心同时承载“残疾人之家”的功能,当社区食堂推出爱心套餐,服务便从特定场所融入日常生活。这种空间重构的背后,是残健融合理念的深度实践,让支持在邻里间自然发生,让关怀渗透于生活细节之中。


640.webp (4).png


赋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

残疾人参与基层治理,既需要“参与的机会”,更依靠“参与的能力”。江苏省通过系统化赋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从“听课者”到“讲课者”的深刻转变,正成为社区共建的能动力量。

在南京市栖霞区大象通途公益服务中心的“共治学堂”,残疾人贾德俊分享了他的改变:“刚开始参加议事会,我连自己的需求都说不清楚。经过培训,现在我能清楚地表达想法,甚至能牵头推动一些社区改造?!?/p>

无锡市惠山区启动“融爱赋能”计划,组建由高校专家、社区书记和残疾人代表构成的导师团队,开展“传帮带”式实训。目前已培养残疾人社区治理骨干86名,其中12人当选居民代表,5人担任社区网格员。

连云港市连云区肢体残疾人罗仁娟,依托连云区助残直播电商基地,帮助30余名残疾人稳定就业,50余名残疾人自主创业,159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能力重建,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转身。

培训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角色的重塑。当残疾人从聆听者成长为讲述者,从接受服务转变为提供服务,他们便不再是治理的客体,而成为共建美好生活、推动社区进步的有力主体。这条路在江苏正越走越宽。

当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整个社会也变得更加温暖、更有力量。江苏省的实践表明,真正的融合始于组织变革,通过党建引领织密“共治网”,让服务从单打独斗变为多元协同;成于模式创新,用“一件事”集成改革叠加多元服务实现流程再造与服务拓展,让效率与温度并存;融于空间重构,打破服务场所的界限,让支持系统嵌入生活场景;终于能力赋能,帮助残疾人完成从“受助者”到“治理者”的转变。这四重转变共同构筑了残健融合的良性生态,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本社通讯员  江苏省残联叶程燏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