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爱残疾人群体,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质的体现。四川省德阳市残联积极探索“保姆式”服务、“精细化”服务,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就业指导,打出“就业组合拳”,帮助残疾人与企业有效对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残疾人自身身体特点又不失市场竞争力的就业创业之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精彩。
挖掘岗位 “量体裁衣”式促就业
近日,在京东广汉分公司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招聘活动,参加招聘的22名求职人员均为残疾朋友。此次面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一对一方式,在集中讲解了入岗注意事项后,由用人方直接将残疾人带到一线岗位,对每个岗位工种进行详细讲解后,由残疾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据悉,这场“残疾人和企业商量着办”招聘会是市残联与用人单位京东广汉分公司经过多次反复沟通1个多月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残疾人找到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
京东(亚一)园区提供了收货、发货、分拣、打包、档案管理、客服、行政文员等适合残疾人的7个工种。经过初步试岗后,14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在签订正式合同之前还有一次试岗和调岗的机会并于近期安排上岗就业。
“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高兴!”42岁的肢体残疾人徐飞告诉记者,由于腿脚不便,制约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因为年龄大了,工作也很难找。这次他应聘上了打包员的工作,不仅适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公司还免费提供食宿,这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残疾人不仅能很好地就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一样能做好?!毙旆勺院赖厮?。
残疾人实现就业,既是增加收入,同时也是稳就业、稳社会的重要法宝。由于身体的缺陷,使他们在就业与创业道路上遇到诸多困难。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我市从就业、培训等方面入手,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重点抓“稳”字,对求职残疾人进行精细化服务。市、县两级残联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管理所等为载体,搭建8个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职业规划等服务。与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就业援助月”、送岗位进社区等活动,定期举行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根据残疾人本人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不断挖掘残疾人员岗位,力争做到推荐一个、稳定就业一个,跟踪服务已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机构,积极促进残疾人和企业、机构无缝对接。
按需培训 让残疾人就业创业有底气
8月25日,德阳市盲人保健按摩专项(伤科)公益培训班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区)开班,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15名视力残疾人参加此次培训。记者见到了正在学习按摩手法的盲人按摩技师龚术星,从2014年开设该项培训以来,他每期都要来参加免费培训,学习了按摩技能后,龚术星在广汉开办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同时还聘请了多名盲人按摩师,“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感觉到很有收获,运用到平时工作中,客人的反映也很好?!蓖üと税茨ε嘌?,龚术星不仅走上了创业之路,还用所学本领来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据悉,市残联积极探索建立多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机制,以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残联、“农民夜校”为农村残疾人开展农村种养技术培训;依托市、县两级就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街道、社区为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掐丝唐卡等职业技能培训。从2017年以来,我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共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为6.3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
“造血式”扶持 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
近年来,德阳市、县两级残工委成员单位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推动出台了《德阳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和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指导、职业康复、技术培训等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有27.98万余残疾人,已纳入“量体裁衣”式服务的持证残疾人有12.1万余人,其中就业年龄段5.56万余人。
“通过筛查、摸底、评估,摸清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就业意愿,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评估,并给出一些职业指导,以残疾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分级分类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输送残疾人到企业就业,用‘保姆式’的服务,对残疾人进行呵护。”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9月,我市已促成600余名残疾人与企业达成签约意向,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政策宣传服务5500余人次。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力推进残疾人家庭实现发展增收。2020年,我市已有11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发展增收,年底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至少1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增收。
近3年来,为全市残疾人发放创业补贴990余万元;仅市本级已扶持脱贫攻坚典型49人、“双创”先进户68户、“双创”先进基地24家、社会助残组织典型12家,发放扶持资金100余万元,打造了德阳市自强职业培训学校、四川犇牛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田园葡萄种植园等一批“双创”先进集体,培育了刘家学、张万印和刘春艳等一大批先进代表;以典型为示范,激励更多的残疾人树立“三有四自”精神,逐梦奔康。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保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整合部门力量,建强培训、就业、创业支持服务平台,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打造更多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残疾人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