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与“说”,构成了大多数人感知世界的有效途径,可在张文康和徐敏的世界里,却只有无声和静默,早在他们幼儿时期,听力就被意外夺走。然而,这对聋哑夫妻并未放弃努力、勤奋与抗争,他们用双手挑起人生,走出一条创业路。
如今,夫妻俩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尔大道开办挂面坊,生产的面条不浑汤、不断节,受到市场青睐。不仅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还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
听力被意外夺走
5月18日一大早,张文康便和工人们忙活起来,检查、称量、包纸、压紧……晾晒好的挂面经过几道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一旁,妻子徐敏也不得闲,跟着打包封口、搬运堆放。夫妻俩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相互虽然无声,却不时用微笑和眼神进行对话交流。
张文康和徐敏均属后天性听力障碍,由于记者和他们沟通不便,由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石敏帮助翻译。
据张文康的父亲张明发介绍,儿子未满一岁时,因一次生病发烧,导致听力出现障碍。而徐敏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要是早一点发现就好了。”张明发说,儿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两岁多时,叫拿拖鞋,他立马懂了,所以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只是说话迟一点,没想到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留下残疾。
谈及旧事,张明发充满愧疚,“那时家里经济不好,医疗条件也没现在发达,耽误了儿子一生!”庆幸的是,张文康一直以来都很乖巧,没给家里造成太大负担。
擦出爱情的火花
1997年出生的张文康,7岁被送进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徐敏是同班同学。
18岁那年,张文康决定出去闯一闯,便约起包括徐敏在内的几个同学一道去往杭州,在一家工厂从事礼盒包装工作。这段日子里,共同的遭遇和经历,使两个年轻人变得惺惺相惜,渐渐处成男女朋友。
想家的念头挥不去,回家的脚步停不住。外出打工一年有余,张文康和徐敏毅然返回遵义,寻求新的发展。
这之后,张文康进入播州区农坪镇挂面厂务工,负责包装挂面,工资按计件来算,做得多收入就多。
“没想到儿子回来工作后特别努力,为多完成件数,他每天早上6点就到厂子里干活,一直忙到晚上9点都不肯离去。包装一件挂面是1块钱,儿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包200件。”张明发说。
“原来儿子恋爱了,有了责任心,想让女朋友以后过得好一点?!闭琶鞣⑺?,他后来才恍然大悟,这臭小子的保密工作还做得不赖呢。
月销挂面180吨
流光易逝,转眼到了2019年10月。此时的张文康已然和徐敏结婚,有了大女儿,正准备要二胎。
为改善生活条件,张文康觉得不能一直在挂面厂务工,应该利用3年来积累的经验创业,这个想法也得到父亲支持。其实,当初送儿子到挂面厂时,张明发就有这个打算,希望儿子学好技术后,能够自己开店。
“儿子虽年纪不大,但独立得早,还比较稳重。”张明发说,依靠儿子多年打工攒下的存款,以及贷款和亲戚朋友的集资,挂面坊顺利开张,大小约500平方米,投资近100万元。
经过夫妻俩精心打造和管理,挂面坊的生产环境干净整洁、晾晒的挂面如线如丝、等待上市的成品满浸着黄土地的味道,散发着阵阵清香。
据了解,目前挂面坊每天能生产挂面约6吨,月销量达180吨左右,主要销往城区的批发市场以及周边县、市(区),销路基本不成问题。
带动残疾人就业
在挂面坊里,共有10名工人,其中听障人士就有4位。
“聋哑人在社会上找工作比较困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他们的就业愿望。”张文康用手语告诉记者,他不仅要让妻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还希望能够将这个挂面坊扩大,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同时,也让他们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采访过程中,记者拿一把面条试着学习包装,却发现一旦力度掌握不好,面条就很容易散开。原来,包装要使巧劲,不然连面都拿不住。之后,在张文康的指导下,记者才勉强将一把面条包装好。
“看似简单的工序,实际是门技术活?!闭琶鞣⑺担绽吹墓と?,张文康都要负责培训,遇到学得慢的,要培训近一个月才能上岗。
作为张文康和徐敏的老师,石敏说:“他俩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不自卑、不气馁、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养家糊口,减轻父母的负担,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他俩也通过这个挂面坊,带动其他同学就业,不让聋哑人在外流浪,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吃苦耐劳的精神、分享社会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