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基于中残联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8-01-26 09:41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作者:郭毅(1974-),男,福建福安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企业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陈凌(1990-), 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 残疾女性相比于健全人而言,在获取收入和实现个人发展方面具有双重的脆弱性,探析残疾女性致贫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对策,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中残联2013-—2015年残疾人调查数据构建反映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状况的指数,并运用该指数分析了残疾女性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脱贫对策。

[关键词] 残疾女性扶贫;多维贫困;扶贫政策

本文刊发于《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10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方针下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需要面对程度较深的存量贫困人口,需要解决减贫成本更高、返贫概率更大等复杂问题。在脱贫帮扶的各类对象中,残疾女性是一个特殊且又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因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约束、传统观念影响以及自身生理局限等各方面原因, 残疾女性在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上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教育、就业、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面对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残疾人贫困具有残疾问题和贫困问题的相互促就的明显成因,因残致贫、因贫不医的恶性循环更使残疾人容易陷入深度贫困,这一点在残疾女性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据统计,我国当前女性贫困残疾人口占贫困总人口的8%左右,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5年,广西187.1万残疾人中,仍有26万农村残疾女性处于深度贫困、贫困或准贫困状态,近10万城镇残疾女性生活较为困难。

残疾女性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脱贫难度较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丁笆濉蓖哑豆ゼ峁婊芬蟀凑站挤銎?、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针对贫困残疾女性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是提出差异化扶持对策的前提条件,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文献综述

识别贫困是精准扶贫的起点和关键。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贫困概念的界定,识别贫困的主要标准经历了从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 Indicator-IPI)到人类贫困(Human Poverty Indicator-HDI)到多维贫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DI)的逐步发展。收入贫困是指“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 ,1901)。根据购买这些必需品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得到识别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即贫困线。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沿用这一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规模进行了测算。当前普遍采纳的贫困线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世界银行发布的贫困线;二是各国的官方贫困线;三是国际相对贫困线,即将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0% 作为贫困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到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更是一种权利的剥夺。为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类贫困”的概念,将贫困定义为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从而赋予贫困更宽泛的内涵。联合国运用对长寿的剥夺(P1)、对知识的剥夺(P2)和对体面生活的剥夺(P3)三个维度的指标测算人类贫困指数。 Amartya Sen(1999)提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是对个体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可行能力,如享受教育、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等。随着可行能力这一贫困视角的提出,以及微观调查数据的可得性提高,已有越来越多学者开始采用多维测量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多维贫困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衡量个体在不同维度被剥夺的情况,从而更加准确、真实地识别贫困对象,提高扶贫的瞄准精度。联合国自2011年起公布由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协会的Alkire及其同事共同研发的多维贫困指数(Sabina Alkire & James Foste,2011)。该指数包含10个问题:2项教育,2项健康,6项生活水平,各指标被剥夺的状况的加权值总和高于33%即视为贫困。近年来,多维贫困指标也已被用于残疾人贫困的识别。Sophie Mitra et al.(2013)首次运用多维贫困方法测算了15个发展中国家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廖娟(2015)则采用多维贫困方法研究了中国残疾人的贫困问题。现有对残疾人多维贫困的研究多基于联合国所公布的多维贫困指数的思想,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调查内容加以修正。

贫困识别的标准决定了扶贫政策的目标,而识别结果的精确度将影响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及社会功能受限导致其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残疾人扶贫的政策制定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如教育、就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因素对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David Pfeiffer,1991;David H. Autor & Mark G. Duggan,2007)。但普惠式的公共服务性政策对缓解低收入残疾人的贫困作用有限?;诓屑踩舜嬖诘那虿钜?、性别差异和贫困程度差异等,应有针对性地采用瞄准式、救助式?;し銎墩?万海远、李超、倪鹏飞,2011)。卢江勇、陈功(2011)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帮助残疾人脱贫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不仅要为残疾人基本生存提供扶持,而且要从根本上为残疾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使残疾人获得摆脱困境的能力。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含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两部分,社会保险包括城镇及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城镇残疾人医疗保险、农村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专项救助、集中供养(周沛,2010)。但同时有研究表明,社会救助只降低了10 %的贫困率,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保制度没有“对症下药”,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从而在帮扶方式、力度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张兴杰,2014)。因此,当前残疾人扶贫政策效果欠佳,识别标准的精确性和扶持政策的精确性都有待提高。

现有文献大多将贫困人口做同质化处理,较少针对残疾人贫困的特殊性设计有效的扶贫体系。至今仍未有研究考察残疾人贫困影响因素随时间变动的趋势,从而难以衡量扶贫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对残疾人贫困进行准确定位并进行动态追踪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本文构建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度量广西残疾女性的多维贫困率,并对残疾女性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因素进行动态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指数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2013—2015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调查”广西的数据。该监测内容包括残疾女性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涉及残疾女性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无障碍环境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因就业指标只包括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个体,儿童和老年人对家庭收入情况缺乏主观能动性,主要依赖其他家庭成员的供养,本文将选取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青、中年残疾女性为研究主体,删去具有缺省值的个体得到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多维贫困指数构建

本文根据由联合国授权和支持的“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项目”小组2010年发布的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分别从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方面选取指标,并根据残疾人的特殊性添加就业、资产(是否拥有住房)和公共服务(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指标构建专属于残疾人的多维贫困指数(见表-1)。享有该项指标所指的能力,则指标得分为1;若该项能力被剥夺,则指标得分为0;各指标得分的加权和即为贫困指数。设定贫困指数处于低于0.4,即有40%以上的生活能力被剥夺的残疾人为贫困残疾人。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广西女性多维贫困发生率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残疾女性贫困率从2013年14.43%下降到2015年的4.96%,发生了大幅度下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镇人口内部的分化,城镇残疾女性贫困发生率正持续上升。由于残疾人贫困脆弱性强,返贫率高,贫困率并不一定会持续下降,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从户口类型看,农村残疾女性贫困率一直高于城镇残疾女性贫困率。2015年农村残疾女性贫困发生率是城镇残疾女性贫困发生率的3倍还要多??杉?,农村残疾女性仍是扶贫的重点对象。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从二级指标的具体表现看(见表-3),贫困率大幅下降主要源于政府扶贫投入加大,带来康复服务的增加和农村家电的普及。扶贫的难点则体现在教育、工作、职业培训、公共无障碍设施等方面。2013—2015年残疾女性的教育程度一直没有改善,依然存在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问题,完成小学教育的残疾女性只占全部残疾女性的32%。残疾女性就业率也没有明显变化,残疾女性群体中有工作的人数不到一半,甚至在2014年还有轻微下降。教育和就业这两大短板在残疾女性人群中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参加职业培训人数、接受康复服务人数、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建设逐年增多,表明对残疾女性的公共服务正在逐步完善,但比例依旧仅维持在10%左右,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残疾女性拥有自己住房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使得残疾女性贫困状况恶化。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三、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寻找影响残疾女性贫困状态的重要因素,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我们运用二元有序相应模型(Logistic Model)对贫困指数进行分析。把残疾人的状态定义为一个二分变量(Y):贫困和非贫困。多维贫困指数低于0.4则为贫困(Y=1),否则为非贫困(Y=0)。某一因素(xi)发生时,贫困发生的条件概率为P(Yi=1∣xi)。概率服从logistic分布函数,可以表达为: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对式(1)两侧取对数,可以得到如式(2)所示的Logistic估计模型。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其中,被解释变量Li是因变量,自变量xi包含个体特征变量:年龄(年龄/10)、性别(男性=1)、教育程度①、工作(有工作=1)。社会特征变量:是否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是=1)、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是=1)、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是=1)、是否接受康复服务(是=1)、城镇是否有公共无障碍设施(是=1)。通过对各个自变量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相关性系数值均小于0.3,因此,我们认为各个自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ε为误差项。系数可表达为陷入贫困的概率的比数比,即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p1和p0分别表示xi=1时陷入贫困的概率和xi=0时陷入贫困的概率。 则p 1>p0,即xi=1比 xi=0时陷入贫困的概率高; 则p 1

广西残疾女性多维贫困的状况、原因和对策分析
从2015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无障碍设施和就业是降低残疾女性陷贫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医疗保险的估计系数的绝对值从2013年的2.50增长到2015年的5.468,表明有医疗保险的女性陷入贫困的概率远低于无医疗保险的女性且差距逐步加大。减少残疾女性医疗负担,提高医保覆盖率是避免残疾人因残致贫的重中之重。其次,无障碍设施和康复服务等公共服务能有效降低残疾女性陷入贫困的概率。公共服务是残疾女性参与教育、培训和工作等活动的必要措施,对保障残疾女性基本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残疾女性所需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率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表-4 的回归结果表明,就业和教育对残疾女性脱贫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2015年与前两年相比,就业作用有所下降,系数绝对值从2013年的5.269下降到2014年的3.448。而教育的作用稳中有升,系数的绝对值从2013年的1.715上升到2015年的1.815。残疾女性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再加上自身行动力受限,难以就业或就业职位多为知识含量低的工作。因此,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她们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就业能力,获取更具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从而避免陷入贫困。除了工资收入外,住房等资产性收入对残疾女性脱贫的作用也日益增强。但拥有住房的残疾女性占全部残疾女性比率已从2013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5%,因此大部分残疾女性难以依靠资产收益脱贫。表-4中低保对应的估计系数为正数,即得到低保扶持的残疾女性贫困的概率更高。实际上,对于收入能力极差的残疾人采取兜底的低保措施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但难以使其真正摆脱贫困。总之,提高医保覆盖率,完善公共服务和提高就业能力应成为残疾女性精准扶贫的政策导向。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广西残疾人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培训的政策成效显著,对于残疾女性脱贫具有重要影响,医疗保险政策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逐渐体现出它对脱贫的重要意义。就业政策、康复服务和住房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但政策效率却发生下降。而教育对于脱贫贡献率却一直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规模经济假说。规模经济是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梢陨柘?,随着残疾女性群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知识含量对残疾女性的影响就有可能从量变转为质变。因此,如果当前的普遍教育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教育对残疾女性事业的重要作用或许就得不到彰显,而残疾女性教育收益率低可能恰恰是教育接受程度不足的体现。

2. 劳动力市场阻碍。残疾女性就业率普遍低下也说明了残疾人劳动力市场的缺陷使得教育对于残疾人脱贫的重要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即便残疾人花费大量成本完成高水平教育,也难以得到劳动市场的认可,仍然无法找到工作,无法得到回报,残疾人的就业职位多为知识含量低的工作,接受的教育对其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廖娟(2015)的研究也认为,我国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较大障碍,只有残疾人个体能力更高时才有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应在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年限、消除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障碍方面采取更为高效的措施。

总体上医疗保险、无障碍设施和就业是降低贫困概率的有效的措施。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发挥低保兜底作用,保障残疾女性生存能力。残疾女性贫困具有其特殊性,对于重度残疾或无劳动能力、无法就业的残疾人应实施兜底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脱离绝对贫困,保障基本生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扶助力度,使其达到小康生活。为此,我们应提高低保扶贫的瞄准度,规范低保制定标准、申请流程、审核制度、发放形式等,完善低保发放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并配合其他贫困帮扶政策以充分发挥其兜底作用。

2. 继续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由于残疾女性身体情况特殊,医疗支出费用大于普通人群,因此,医疗保险对保障其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建立特殊医疗与一般医疗相结合的残疾人保险制度,帮助残疾人减少医疗负担,提高可支配收入。此外,无障碍设施和康复训练是残疾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相关的财政投入,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接受教育对于帮助残疾女性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培育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同时,加强教育和就业的对接,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女性教育工作,使得残疾女性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以用工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提高职业培训成效?;箍梢灾贫ù匆涤呕荽胧?,通过信贷、税收等政策鼓励残疾人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多种手段提高残疾女性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注释:

①从未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4,中专=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及以上=7。

[参考文献]

[1]廖娟.残疾与贫困:基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量的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5(1):68-77.

[2]卢江勇,陈功.贫困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6-169.

[3]万海远,李超,倪鹏飞.贫困残疾人的识别及扶贫政策评价[J].中国人口科学,2011(4):61-71.

[4]张兴杰,张开云,梁雅莉.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优化论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2(12):74-80.

[5]周沛.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5):27-32.

[6] Amarty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M].New York: Knopf,1999.

[7] 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 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 [M]. Macmillian and Co.1901.

[8] David H. & Mark G. Duggan. Distinguishing Income from Substitution Effects in Disability Insuranc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2):119-124.

[9] David Pfeiffer.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sabled People on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and Income [J]. Disability & Society, 1991,6(2):103-114.

[10] Mitra S. & Posarac A. & Vick B.. Disability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J].World Development,2013,41(1):1-18.

[11]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 Sabina Alkire & James Foste.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2011,95(7-8):476–487.

(责编:李贝)

上一篇:老外在中国:如何帮助残障人士斩断穷根

下一篇:扔拐杖、装义肢、挺腰板——一名残疾农妇的脱贫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