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能秋 石燕
上山放羊,几乎是王海成(左)夫妇每天的“必修课”。
一步一步走来,让一个产业在家乡重获生机,对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民冲村36岁的残疾养羊专业户王海成来说,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后方成正果。
如今,王海成养羊不仅年创收20余万元,而且还带动周边村寨100余家养殖户发了“羊”财。
20岁的时候,为改变贫困处境,王海成与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南下广州打工,到一家私营企业招聘为机械工人,不幸的是上班的第三天,他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落下终身残疾。厄运面前,王海成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的爱人安慰他,即便是残疾了,还有一只左手,还有双腿,仍可以干一番事业。受到鼓励的王海成找来《养羊技术》、《农村实用技术》等科技书籍,凭着小时候在家养猪、看牛、放羊的经历,他决定还是回乡发展养殖业。
回到家乡,王海成发挥自己所学的养羊技能,拿出家中仅有的2000元到市场上购买了6只本地羊进行饲养,然而仅靠6只本地羊怎么发展?有一次,他获知波尔山羊和本地羊杂交后品种更优良的信息,当机立断在信用社贷款1.5万元到江苏省东台县购买了12只波尔山羊,又购进12只本地羊,加上原有的6只羊,共有30只羊开始发展。果然波尔山羊与本地羊杂交产下的羊崽长得快,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都挺强,一年后他家的羊群就发展到80多只。
然而养羊也不是那么简单的。2004年冬天,王海成饲养的30多只母羊共产下了50多只仔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加上气候寒冷,冬季草料准备不充分,50多只仔羊竟然一只也没有成活,损失近2万元。2005年,得到政府派出的技术员的指导,王海成尝试种草养羊,还把羊草分为夏、秋、冬三个季节进行种植。逐渐地,他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养羊经验。这一年,他扭亏为盈,创收3万余元。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2008年初又遇上了一场百年难遇的雪灾。当时正赶上母羊产仔,寒冷的天气冻死了母羊、仔羊,王海成损失惨重。好在此时的王海成已经不会轻易言败了。
2008年7月,王海成再赴山东,购买了108只波尔山羊,扩大了养羊规模。到2009年,他的养殖场存栏羊有300余只,价值近40万元,每年卖仔羊或商品羊就能挣到10万元。
在王海成养羊致富的示范带动下,民冲村的养羊户逐渐增多,但受资金、技术的限制,养殖规模都不大。一次,江苏的一位客商想一次性购买800只山羊,但村里的羊凑不够这个数,这笔生意就没做成。王海成开始思索:单打独斗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必须带动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2012年2月,王海成整合周边村寨的29位养羊大户,筹资20余万元,成立了岑巩县海旺达白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打消部分社员的顾虑,他带头一次性缴纳了12万元股金。合作社成立后,对社员进行统一管理,出栏商品羊实行统一销售,获得红利按股份分配;聘请了州、县有关专家担任顾问,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和营销培训;社员遇到困难时,还可享受社员股金帮助等。
2013年的冬天,为扩大养殖规模,王海成又投资40多万元扩建了养殖场,实行规?;?。同时,他还聘请当地两名残疾人在养殖场就业。今年年初,他的海旺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定为岑巩县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
如今,在王海成的带动下,民冲村几乎户户养羊,养羊50只以上的就有29户,出栏的商品羊或仔羊大部分在重庆、长沙、贵阳等城市及周边县市销售,年销售1000余只,年产值100万元。单手的羊倌王海成,不仅自己发了“羊”财,还带动周边乡邻一道创业致富。(作者单位:贵州省岑巩县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