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霞、贾文其,井陉冶里村一对重度残疾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双臂截肢。俩人12年结伴植树上万棵,把昔日荒凉的冶河夹滩变成了一片密密丛林。
初春的冶河谷地河流宛转,林野苍茫,新绿隐隐。3月13日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井陉县冶里村贾海霞家。
冶里村坐落在井陉北部冶河西岸高地上,与东元村新石期时代遗址隔河相望。在3月12日下午的踩点中,记者已简单了解了些有关贾海霞、贾文其的情况。贾海霞今年52岁,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从小失明,右眼在2000年打工时落残。和他同岁的贾文其3岁时就触电失去双臂。俩人既是邻居,又是亲密无间的发小。2001年的一天,贾文其找到贾海霞说,“俺看上咱村冶河那两片夹滩了,想把那儿都栽成树,大的说咱是响应国家植树造林号召,小的说咱俩将来多少也能有点收入,好养活自己。你有手,俺有眼,咱俩合伙干吧!”俩人一拍即合。他们的想法儿也得到村干部的支持,经村民同意,把那两片面积大约有50多亩的冶河夹滩无偿包给了他们,并立了正式合同。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绿化荒滩的植树人生。
贾文其用肩膀将贾海霞顶起来,贾海霞用镰刀将大树多余的枝杈砍下来作树苗。
忙活了一上午,贾文其和贾海霞坐在林中,喝口水,吃口干粮,心情格外轻松。
知道记者今天一大早就来采访,贾海霞特意请邻居做了早饭。“她不在,俺饭都吃不上。唉!这些年可苦了他娘俩!”提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贾海霞潸然泪下。妻子为养家糊口,常在外打工,落了一身病。儿子从小就懂事儿,墙上贴的都是他的奖状,去年考上自己喜欢的中医学校,考虑到家里负担不起,硬是背着父母上了不交学费还倒补生活费的技校。
吃过早饭,记者跟着贾海霞和贾文其来到了贾文其的那座破旧老宅。贾文其脱下鞋子,用脚指把钢钎、铁锤、水桶、带长把的铁钩等工具夹进破挎篓。一切那么自如,好像表演杂技。贾文其俯下身子,挎起挎篓,“老伙计,咱走吧!”于是贾海霞拽着他空洞洞的衣袖,跟着他,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种树工作。
从村里出来,穿马路,下河滩,走田埂,跨沟渠,行独木桥,尽管贾文其不时提醒贾海霞,但他还是断不了磕绊一下。“摔跟头是家常便饭”。贾海霞卷起裤腿让记者看他腿上磕伤留下的道道疤痕。来到河边,贾文其告诉记者,河中间那两片夹滩就是他们植树造林的地方。“原来那里是一片荒滩,俺们种了12年树才成现在这样子!” “你也见了,俺俩种树的工具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用镐和铁锹,俺们用钢钎、铁锤。”贾文其告诉记者,他们种的都是本地杨和本地柳,修剪树木时,砍个枝儿插进去浇水踩实就能活,不用花钱买树苗儿。
在河边的树林里,贾文其把贾海霞拉到一棵杨树前,告诉他,上面枝杈多,然后蹲下身。贾海霞从挎篓里摸出镰刀,别在腰间,坐在贾文其肩膀上,让他把自己顶起来,然后再开始摸索着向上爬,直到摸到树枝。一棵树砍完,接着找下一棵。贾文其脱下鞋用脚趾把树枝收到一块儿。直到贾文其告诉贾海霞够用了,他才从树上下来。捆好树枝,接下来他们要趟过河去夹滩上种树。贾文其先趟水把树枝运过去,然后再回身把贾海霞背过河。贾文其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二月初开始到立冬,他每天都过好几次河。
开始种树了,贾海霞在贾文其的引导下,把钢钎插在沙滩上,左手扶钎,右手抡锤打钎,打一阵儿停下来,左右摇晃一下钢钎,说是为了把坑眼儿扩大些??友鄱蚝煤?,贾文其脱下鞋,夹起一棵树枝插在里面,然后贾海霞使劲儿往里面插,直到插不动,再扶直。插完树枝,贾文其用脚趾夹起带把的铁钩,夹在脖子里,钩起水桶,去河边打水,回来后再用脚趾夹着水桶给树浇水,最后再踩实。
贾文其告诉记者,他们种这片树,原本想着养老用,可是慢慢地,对这些树有了感情,看见这些树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孩子,为了这些“孩子”和家乡的生态环境,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不砍一棵树,不卖一棵树,留着这片林子,就算是回报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接下来他们想把剩下的几亩空地种些经济林,既可以绿化荒滩,又能有些收入,希望爱心人士,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心愿。
令人敬佩的“愚公植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井陉县残疾老人贾海霞和贾文其,在命运突如其来的困厄面前,没有选择消沉和逃避,而是鼓起勇气、挺起胸膛,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韧劲,为我们上演了一段残残互助的现代版“愚公植树”的感人故事。
残疾的是身体,健全的是精神,对于残疾人而言,自强不息的精神最为宝贵。“自助者,天助之”,溪流再小,只要奔流不息,终将汇入茫茫大海。贾海霞和贾文其两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靠梦想和坚持,铸就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同时也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只有把磨难和挫折当成“天降之大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以水滴石穿的勇气,奋发向上的心态,朝着理想义无反顾前行,生命才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身边多一棵树,城市就会多一分美。特别是在当前我市下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之时,多栽一棵树,就是栽下一个?;せ肪车奈辣嘁黄?,就多一个城市的绿色屏障。古语有云:见贤思齐,贾海霞和贾文其这两位身体残疾的老人的坚持和努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和学习。希望省会广大市民,以两位老人为榜样,趁着当前的好春光,多多植树绿化,为省会增添绿色,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把我们这座城市建成一座能够“诗意栖息”的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