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残疾夫妇创办的养殖场,年存栏山羊300多头、黄牛60多头和土鸡200多只的规模,去年收入达20多万元,同时还为十几名当地农民提供了季节工的机会。他,就是庆元县五大堡乡高大村66岁的陈正通夫妇。
陈正通48岁那年因病,被截去了左上肢。妻子吴美妫,听力残疾。他们自强不息,先后做过袋料香菇,种植过吊瓜。之后又在本村开小卖店,由于效益不好而停业。多次尝试失败后,陈正通夫妇不气馁,决定利用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在离村3公里外的下寮建起了养殖场。
没有地方住,夫妇俩在山岙里搭起一间简易草房。没有饮用水,他们就接屋檐雨水用来烧饭做菜。入夜,他们靠竹篾照明。1996年,夫妇俩饲养了山羊36头、黄牛6头,到次年8月中旬部分出栏,挣到18000多元。
初尝养殖甜头的夫妇俩,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第二年,夫妇俩购进3头波尔山羊公羊,开始繁殖羔羊。正当夫妇俩准备放开大干的时候,产下的羔羊却成批地死去,32头羔羊幸存无几。夫妇俩一度很沮丧,但生性好强的夫妇俩不甘心半途而废。“别人能养好,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夫妇俩决定一路走到底。
要养好畜禽,就必须依靠科技,夫妇俩从教训中领悟到这个道理。他们认识了县畜牧兽医局的一位专家,并向他请教,从此走上了依靠科技养畜禽的路。夫妇俩还订阅了《农村信息报》、《农村百事通》等报刊,结合实际,坚持自学。
同时,夫妇俩还积极探索种养结合之路。2002年,夫妇俩带领季节工开垦出38亩荒田种粮,年产干谷1.7万多公斤;开发7亩低洼田,养上了草鱼、鲤鱼;周边种上了9亩吊瓜;利用代管县营业公司4200亩山林和村里2200亩生态公益林之便,套种上了美国黑麦草、墨西哥玉米、印尼大绿豆等优质牧草,牧草品种做到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搭配。
如今,夫妇俩已在下寮建起了300多平方米错落有致的简易房,包括加工场、仓库和生活设施,购进发电机发电照明,把寂静的小山沟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综合种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