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岁的张学艺,是海城市西柳镇后古村人,海城东艺制衣等三家公司的总经理。由于从小患病,张学艺身高不到1.1米,骨头脆得难以想象:打个喷嚏,肋骨就折三根;刚蹦上炕,腿就“嘎嘣”一声骨折……不过,坚强的张学艺从没放弃对生活的信心,他选择了创业,学会了服装加工,成立了工厂,带领残疾人共同致富。
26日,记者来到张学艺位于海城八里新村的工厂,见到了正在给员工培训的张学艺。
从小患病成“玻璃人”
“大概在我4个月大时,家里人发现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脖子挺挺的,可我怎么摆弄都是耷拉的。家人抱着我到海城、鞍山、沈阳的各大医院求医,但医生都说,这孩子是成骨发育不良,无药可治。”张学艺告诉记者,医生给开了一大堆维生素以及补钙的药,叮嘱他的家人,不要再四处乱投医了。
在张学艺9岁那年,母亲带着他来到学校,说明了情况,校长特意要求全校师生关照他。但12岁那年,张学艺还是被同学一脚踢断了右腿。在家静养一年后,张学艺便成了谁也不敢碰的人。
由于成骨发育不良,张学艺每次骨折,都要花一年时间才能彻底养好。“有一次,我猛地打了个喷嚏,结果三根肋骨骨折。还有一次,几个医生试图掰开我骨折之后疼得弯曲的腿,结果,我的膝盖骨部位又骨折了,旧伤没好又添新伤,几位大夫吓得谁也不敢碰我了。”张学艺说,从12岁到16岁,他一年最少骨折一次,生活轨迹基本相同:在床上养半年病,拄拐行动半年。
16岁之后,张学艺的病有所好转,没有再出现骨折情况。不过,他却不敢大意,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艰难创业冲出困境
张学艺没有屈服于天生的疾病,他想要打破一辈子靠亲人供养的现实,希望能生活得更充实,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尊重。
由于家人从事过服装加工,张学艺本身对服装制造和生产也非常喜爱,于是他便开始从缝纫机入手,一步步追逐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维修缝纫机和二手缝纫机生意的稳定带给了张学艺往前再迈一步的希望和勇气。
2006年,张学艺的父母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由于缺少经验,工厂始终在赔钱。张学艺仔细思索研究着服装厂工作的所有细节,从员工技术培训到进货、出货的每一个环节,再到顾客对商家、对服装的喜好变化。张学艺说,做生意就要做到与众不同、满足顾客需求,要在货真价实、价廉物美上下功夫。“做生意不能靠别人的同情,自己的不幸可能博得别人一时的照顾,但长期的客户肯定是靠品质和诚信积累的。”2012年,张学艺开办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加工厂——东艺制衣。一年间,服装厂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如今的70人,并且有了盈利。
残疾人组团共致富
今年10月,张学艺又成立了由20名残疾人员工组成的东艺手工艺加工厂。“初衷就是想尽力帮助没有技术的残疾人。工厂的利润老板占三成,七成给员工,这样的分配制度是为了使他们树立能赚钱的信心,从而坚定地走下去。”张学艺说。
45岁的残疾人田秀兰,患有先天小儿麻痹,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平日只能在家帮别人做点零工挣钱。后来,田秀兰经海城市残联介绍来到了张学艺的工厂工作,成为圆盘缝合技术员。“我进厂工作以来,张总无偿培训我圆盘缝合技术,而且很有耐心,不到一个月我就能熟练操作了,月工资1700元,既可以解决我家的生活,又多学了一项谋生的技能,很开心。”
为了帮助更多想就业的残疾人,张学艺又出资成立了毛衫缝合厂。该厂共有员工15人,其中残疾人8人,其余7人为残疾人家属。“残疾人一般出行都很不方便,所以我选择了将工厂开到残疾人的家门口。”
张学艺告诉记者,他接下来的目标是要带动整个海城市的残疾人就业。按照计划,明年张学艺还将在腾鳌镇开设一家综合性服装加工厂。为了提高技术,张学艺还考虑聘请一些有创业精神的服装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工厂实习工作,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以科技带动工厂发展。